思维·观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特色栏目)
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专栏——音乐人类学对话于历史、文化与文明
洛秦: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
文章通过“释题与写作缘由”、“音乐及其历史的认识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三个部分,提出“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并深入阐述其核心在于注重叙事而非描述,强调阐释而非证实。
韩锺恩:由高文化问题引发音乐学论域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本文通过高文化问题的思考,讨论文化类别、文化层级以及事实存在、概念存在的人文定位,进一步牵扯全球化、现代性以及文明冲突问题。
萧梅:文明与文化之间:由“呼麦”现象引申的草原音乐之思
该文秉持“人类是在相互的关系中而不是孤立地营造他们各自的文化”的观点,重思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以图对大草原由东往西不同地域、历史语境中不同族群所共享的“双声”现象及其研究作出再思考。
汤亚汀:纳粹德国时期的犹太音乐生活与犹太文化联盟:上海犹太流散音乐家的故国经历(1933~1941)
1933~1941年间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犹太社群的音乐生活,在艰难时局中重构犹太认同,建立起实体性的文化隔都,是抵抗精神摧残的雄辩之声,并且是1938~1947年间上海犹太流散音乐生活的前奏。
杨民康: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传统音乐研究的不同方法论视角及其文化语境的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存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之分的三种典型音乐分析范式: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学分析和民族音乐学分析。其中,后者是在该类课题研究中应首先予以考虑的一种分析思维和方法。
管建华:东西方音乐的差异性与文明对话
该文分析东西方文明音乐差异性的几个方面——音乐本体观、音乐语言观、音乐类型及历史观,并提出东方音乐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展开东西方双向的互识、互释及互补的文明对话。
宋瑾:韩国古代音乐思想初识——读张师勋《韩国音乐史》所思/93
该文梳理了张师勋《韩国音乐史(增补)》中涉及音乐思想的音乐与“天”、宗教、政治、情感、美学、教育、民族等七方面内容,讨论韩国古代音乐思想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
文化·批评
林华:使情成体系统工程的心理动能解读
音乐创作和诠释的使情成体,是一项涉及多面的心理活动系统工程。该文立足于艺术心理学的视角,从心理动能的生成、在音乐中的轨迹、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在音乐发展史中有何作用四个方面加以深入讨论。
贾达群:对艺术(音乐)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在当今国际专业音乐学院的格局下与国内大学教育格局下,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中提出中国音乐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四项方略,并对中国音乐的未来加以思考与展望。
黄旭东:风雨一生学习一生敬业一生——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张权研究引言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曾留学海外而后归国的女性歌唱家之群体风貌,进而叙述张权作为该杰出群体之一员,其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和事业上的执著追求与艰辛历程。
张振涛:呈师书——为曹本冶教授退休而作
作为曹本冶教授的入门弟子,作者评述了“仪式音乐”概念提出的学术背景与意义;同时结合求学香港的亲身经历,评述了曹教授为中国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研究在bobsports登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罗小平:音乐学的领军人物——于润洋教授
文章分析了于润洋教授成为音乐学领军人物的必备条件,论述其作为音乐学领军人物的个性特征,解读其之所以成为学术、精神向导的多种主客观因素。
梁雷:创造一个现代音乐的绿洲: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的研究生作曲教学
作者以局内人的身份,对美国“UCSD”音乐系作曲学科独树一帜的办学宗旨及相应的音乐创作、教育举措,还有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思考、分析与评述。
综述·评论
——2013年《中国新音乐年鉴》编委会会议专栏
许舒亚:在《中国新音乐年鉴》2013年会上的致辞
赵季平:在《中国新音乐年鉴》2013年会上的致辞
彭志敏:在《中国新音乐年鉴》编委会会议上的发言
钱仁平:《中国新音乐年鉴》编撰工作报告(2009~2013)
洛秦:从年鉴学派看《中国新音乐年鉴》的编撰与出版的意义
贾国平:透过《中国新音乐年鉴》审视音乐院校在当代音乐文化事业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黄艺鸥:传承·拓展·展望——第二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
王金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首届东方音乐学科建设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述要
荣鸿曾、林萃青、余少华:怀念赵如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