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响·视像·在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市级重点课程跨媒介展演在城市音乐会客厅举办

发布者:邹新娟发布时间:2024-12-02浏览次数:10

2024年11月25日,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主办的《声响·视像·在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市级重点课程跨媒介展演在bob体育在线投注城市音乐会客厅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视听语言》和《空间音响造型》两门市级重点课程为基础,围绕“数智时代空间的跨媒介重构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会议深入探讨了视觉、声音、科技与媒体的交叉融合,集中讨论了视听媒介作品的观念与实践、方法与内容等多个维度,特别是AI智能科技在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通过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讨论,会议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数智时代的发展与建设路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视听之外,数智科技重塑与整合媒介的边界

《声响·视像·在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柏林艺术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华社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学术机构、政府单位和行业领域的专家与学者,bob体育在线投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者参加了本届学术研讨会。旨在探索数智时代背景下的跨媒介空间重构与实践问题。此次研讨会在bob体育在线投注城市音乐会客厅举行,围绕“视听之外:数智时代空间的跨媒介重构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研讨会的上半场由数媒学院院长尤继一教授主持,数媒学院副院长程瑜怀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教授、北京舞蹈学院舞美系主任任冬升教授以及新华社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骅,分别就相关领域进行了专题发言。与会者以市级重点课程《视听语言》为研究基础,围绕数智科技如何赋能数字展演、舞台艺术与传媒产业,展开了具体案例分析、创作实践与理论探讨,尤其是深入剖析了视听媒介的表达以及数字技术引发的“在场”重构了展演空间的可能性,旨在为课程建设及提供建设性意见与有效的参考依据,结合视听媒介的应用场景和bobsports登录,也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

程瑜怀教授专题演讲《视听语言在跨媒介空间中的衍展与实践》

曹林教授专题演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交叉性与在场性》

任冬生教授专题演讲《数智时代空间的跨媒介重构与实践》

魏骅研究员《“声响·视像·在场”——面向下一代媒体实践的跨媒介实践》

研讨会下半场由数媒学院戴维一副教授主持,柏林艺术大学荣誉教授Martin Supper、2017年格莱美录音奖提名艺术家Matthias Erb、上海纽约大学助理教授Gottfried Haider以及戴维一副教授本人依次进行发言。与会者围绕市级重点课程《空间音响造型》这一基础框架,展开了关于声音与空间的哲学辩证、全息声场的构建与应用,以及全媒体智能控制系统下虚拟空间构建等多个专题的深入探讨。在发言中,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提出了多样化的观点,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声音与空间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还为全息技术及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次交流为《空间音响造型》课程的框架重构与内容充实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了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Martin Supper教授专题演讲《A few remarks about sound and space》

Matthias Erb副教授专题演讲《Immersive sound, wake up the ear》

Gottfried Haider教授专题演讲《Space and virtuality》

戴维一副教授专题演讲《转化﹒诠释﹒演绎——数智时代的音乐融媒体教学与实践》

空间叙事,跨媒介再造“客厅”的传统与未来

作为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媒介艺术作品展览《第三空间》,也在城市会客厅同期举办。《第三空间》分为《时光的客厅》和《Message》两部分展开。

《时光的客厅》是一部以城市音乐会客厅的物理空间为载体的在地创作作品,主题以“客厅”的概念为灵感,以客厅的演变史为视听创作媒介,空间为叙事和视听媒介提供了依据和支撑,运用文本、视觉、声音、物件等跨媒介手法,与特定空间共同建构了一个关于“时光的客厅”的世界。城市音乐会客厅的前身是1912年建造落成的埃兹拉住宅,人们聚集于此,音乐悠扬,流光溢彩,感受文化,品鉴艺术,互动交流。“时光的客厅”里,无论是经历了1912年流行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至后现代的变迁,抑或是以客厅为场景创作的客厅剧,多维时空互相交织,构成了客厅独特的人文空间肌理,它不仅承载了每个时期的生活态度、审美意趣,更是表达了人们迎接不同时代变革的积极心态。那些“客厅”里流淌的声音、变幻的场景,映射出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意趣,学识和理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客厅始终是人与人亲密沟通的精神空间,此时的客厅空间已成为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得以重构


《时光的客厅》创意策划及装置:程瑜怀;  影像:刘乐研、朱若齐、殷鸣璐、杜宛卿;  音乐:肖涵

《Message》基于城市会客厅的空间原貌,用创新的跨媒介艺术表达,对音乐历史进行了重构。通过对收音机、留声机、图形化书谱等传统物品的数智化改造,结合文字、声音、超声捕捉与姿态识别技术,生动呈现了从纸媒到智能媒体的媒介演变。作品通过声音“诠释”与融媒体语言,展现了巴洛克至20世纪初的音乐风格演进,构建了富有时代感与历史感的音乐前传,回应了城市会客厅百年历史。

《Message》创意策划:戴维一   董天晟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咏叹调》

魏歆作品《小星星主题变奏曲》

陈依然作品《#c小调前奏曲》

蔡张蔺作品《春之祭》

身体在场,融媒体交织现实与虚拟的情境演绎

25日下午5:30,城市会客厅举办了跨媒介展演《在场》。此次展演共呈现了八个作品,展示了在两门市级重点课程的引领下,学生们对人文精神、信息茧房、数字游记等主题的深刻人文思考与跨媒介表达形式的探索。每一件作品都结合了城市会客厅独特的空间风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形态重构,充分体现了基于“在场”精神内涵的跨媒介情境演绎。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跨媒介的创新性,而且在内容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个体与信息环境、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通过对空间与媒介的重构,展演以多维的方式诠释了“在场”这一概念的多重意义,推动了艺术表达与媒介技术的交融与互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听体验,呈现出时代语境下的艺术创作成果。

李奕萱作品《听云》,古琴:方静宇

陈阳作品《茧》,舞者:蒋殖阳

李贞慧作品《繁花》,中阮:王轶文

杨雅淇作品《得见希瓦》,单簧管:谭天一

朱若齐作品《迷踪》,舞者:吴博翰

陆宥霖作品《最后的罗曼蒂克》,大提琴:陆宥霖

李世明作品《数域》,舞者:桂建梁

郭天来作品《白雪》,古琴:郭天乐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展演紧密结合剧场、舞台、公共空间及融媒体传播等实际应用场景,聚焦声响与视像跨界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从学术视角、应用场景和教学实践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了数智科技赋能下的跨媒介视听融合与当代表达方式,推动了bob体育在线投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数智时代下持续以教学为中心,创新技术为途径,城市展演空间为实践平台的深度发展,既是新动力更是新机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