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勤:杨雨森和他发明的革胡

发布时间:2020-06-12浏览次数:5976

    革胡是经过改革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20世纪50年代末,由杨雨森设计、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作的革胡诞生了。在革新的民族乐器中,它是国内研制最早、民族乐队采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低音乐器之一。只要一提起革胡,人们就自然会想起它的发明者杨雨森先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充实、加强中国民族乐队中弦乐器的低音声部,为了民族拉弦乐器的系列化,杨雨森为此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三十年,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雨森生于1926年8月17日,原籍河北昌黎县。自幼学习勤奋,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长白师大音乐系,后又投考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和沈阳医学院,并同时被录取。出于对民族音乐的酷爱,他毅然选择了前者求学。他师承著名二胡演奏家蒋风之和蓝玉崧先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留校担任二胡教师。不久,他就培养出了如唐毓斌等优秀二胡演奏家。1959年,他被调到bob体育在线投注任二胡讲师。除了讲授二胡演奏专业外,还担任了民乐系拉弦乐专业教研组长。著有《二胡常识》一书,对二胡教学和普及起了很大作用。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他发明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革胡。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革较成功的民族低音乐器中,革胡是研制最早、在国内外影响最大、在民族乐队中采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革胡经历的每个阶段的改革无不凝聚着杨雨森的辛勤汗水。为了探求科学的发音原理,取得合理的声学数据,他从解剖一个留声机的唱头开始,曾先后做了大大小小的数百次试验。
      1956年,他在解放初发表在《人民音乐》杂志上的橄榄形筒对称式小革胡的基础上,创制的第一个堂鼓形筒对称式革胡问世。因此受到中央音乐研究所的重视。当时作为全国音乐周的特邀节目,由他亲自在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上进行了演奏,引起了与会者们的关注。
      1958年,他相继改进的收腰琴筒的大革胡初步定型,并很快被国内许多文艺团体的民族乐队采用。沈阳音乐学院、bob体育在线投注、中央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先后开设了革胡演奏专业。由于学术界对如何发展我国民族器乐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很多问题还在讨论中。周恩来在一次观看了出国访问节目的预演后的谈话中不止一次地说:不要把大提琴放在民族乐队中,并在讲话中多次提出:"要搞出自己的民族低音乐器来,不但造型要美、要有民族特点,而且要有自己的演奏方法。"周恩来对民族音乐事业的关心给了杨雨森很大的鼓舞。他决心再接再厉改进革胡,使革胡日趋完善。1963年1月16日,周恩来看到革胡时还特意戴起老花眼镜仔细观察,并语重心长地说:"对,要有自己的乐器。"还说:"这有点像马头琴,比马头琴好。"以后周恩来又在观看上海民族乐团演出时说:"革胡起到了形式上统一的作用,效果很好。"
      1964年在杨雨森对革胡精益求精的继续努力下,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功研制出了"圆方筒板皮谐振式"大革胡。使它的低音音质又有了新的改善。在以后的八年中,他又成功改进成"全板协振式"大革胡。1977年他又继续研制成功"弧边梯形全板协振式"革胡,出席了全国民族低音乐器会议,并获得了上海工艺美术公司的重大科技成果奖。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演奏者们对革胡的音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循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的精神"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杨雨森为了改进革胡低音区发音含混,高音区不明亮等弱点,呕心沥血地钻研,融汇了大提琴码和大革胡单脚杠杆琴码的优点,又成功研制"79型""双腿琴码协振式"革胡,它不仅低音刚劲、洪亮,而且增强了高音区音色的穿透力,使革胡获得了突破性的改进。
      由于杨雨森则积劳成疾,患了癌症,他最后在病床上听到了这个革胡的浑厚、坚实的声音时,竖起了大拇指表示满意。对这种新结构发音原理之巧妙,我国著名声学家王湘为之赞叹说:"您解决了民族乐器膜振动方式的难题,全板协振是解决了民族乐器中各种振动中的联合共鸣问题,为今后乐器改革开辟了道路,解决了音响学上的问题。"
      由于革胡改革的成功,中央乐团、中国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民族乐团、辽宁歌舞团、上海杂技团、沈阳杂技团、广州杂技团等文艺团体,历年来在出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尼、柬埔寨等国家的演出中,民族乐队中都采用了革胡。包括香港成立的爱乐民族乐团的乐队编制中全部采用了大革胡;据了解,台湾的许多民族乐队里也都采用了革胡。
      革胡的成功也深受海外华侨的欢迎和赞扬,由上海民族乐器厂生产的革胡一度畅销东南亚国家。在美国纽约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大中型民族乐团里都采用革胡为低音拉弦乐器,甚至有些国家的本民族乐器改革还因革胡的声学原理得到新的启发。
革胡被编入了《辞海》《中国音乐词典》《中国乐器大词典》及其他有关乐器介绍书刊的条目中。革胡还被接纳入"国际低音乐器协会",成为该会目前所承认的唯一的中国低音拉弦乐器。日本音乐学家岸边成雄对革胡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到了现代,能和西方管弦乐队那样,要有低音弓弦乐器进行大型合奏时,就很需要相当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那样的乐器,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乐器改革中曾做出使胡琴低音化的试验。革胡就是其中最新的产物。"
      革胡的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同杨雨森在青年时代的强烈的求知欲和他在乐器声学、数学、制图等方面的造诣是分不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革胡与其他改良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它属胡琴类皮膜振动的乐器,与高胡、二胡、中胡是同一个家族。尽管目前对在民族乐队里采用哪种低音拉弦乐器,在学术方面尚有各种见解。但不能否认,革胡毕竟是皮膜振动的胡琴在低音区的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有人创制过两根弦的大胡、低胡,但它们的音域都不够宽,而革胡采用四根弦,解放了弓子,借鉴了大提琴的演奏手法,它的宽广音域是两根弦的大胡和低胡所望尘莫及的。除此之外,人们也创制了低音拉阮、低音马头琴、低音琶琴等板振动的拉弦乐器。这些改革对于探索中国自己的低音乐器来说都是必要的。在寻求同一族乐器低音化、系列化方面,革胡与胡琴类乐器的音色更具有同一性,以至演奏员在借鉴马头琴演奏技巧拉奏革胡时,常常感觉是马头琴的声音。这一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这两种乐器音色颇为接近,也说明了许多其他民族拉弦乐器的传统演奏技巧能够在革胡上恰如其分地应用。
      革胡、低音革胡与高胡、二胡、中胡组成了一个胡琴类家族。革胡加强了民族乐队的时代气息。我们需要性能良好的低音乐器。在这方面,杨雨森的执著追求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相信,我国的低音乐器在竞相争艳的科学化道路上,在民族乐器的百花园里,革胡——这朵鲜花会盛开得更加绚丽。

 


Baidu
map